近日,在青島盛客隆現代農業基地的蔬菜大棚里,基地經理樊俊京掏出手機輕點幾下,通過“智慧云端系統”發出指令,自動噴灌系統啟動,懸掛在大棚上部的十字霧化微噴頭“嗞嗞嗞”地噴出水花,一刻鐘的工夫,整個大棚的灌溉、施肥、用藥作業就完成了。
這是青島市生態農場建設現場觀摩會上,科技日報記者看到的一幕。
近年來,青島依托科技支撐,以生態農場為主體,大力推廣種養結合、“魚菜共生”等模式,綠色生態農業發展“風生水起”。
綠色循環 雞肥菜壯
青島盛客隆現代農業基地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大場鎮三河埠村,占地1800畝,擁有大棚120余座,養殖肉雞近2萬只。基地內規劃整齊、環境優美,2022年獲評“國家級生態農場”。種養結合、綠色循環模式就是該基地的“美麗秘訣”。
走進基地的一座蔬菜大棚,一畦畦綠油油的小白菜苗長勢喜人。隨著樊俊京的操作,細霧狀的水花均勻地灑落,菜葉掛上晶瑩的水珠,平添了幾分生氣。
“2020年,在青島市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團隊牽線搭橋下,基地與高校達成合作。采用專家提供的新技術,我們把制作粉條時清洗、脫汁、分離后的水收集起來,添加微生物菌劑發酵制成液體肥,用它澆菜環保又健康”。樊俊京一邊操作設備一邊向記者介紹。
基地的另一側,規劃了養殖區,一群群散養的大公雞在樹林里自在地踱步、覓食,工作人員駕駛著清糞車將雞糞仔細地清理干凈,送往堆肥場。
“我們根據種植面積匹配養殖密度,指導基地制定合理的種養計劃,建立了綠色循環種養模式。”青島市農技中心副主任位紹文介紹,在這一模式下,基地將未使用農藥、化肥的蔬菜尾菜用來飼養肉雞,產生的雞糞按比例添加秸稈、尾菜、豆粕和微生物菌劑,發酵堆肥后還田,從而減少化肥的使用。
“有機肥讓土壤越來越肥沃,種出的菜口感好、品質優;散養的雞肉嫩味美、營養豐富,一只雞賣120元,還供不應求。”樊俊京介紹說,農藥化肥減量,園區收益增加,“一減一增”彰顯了綠色生態農業的優勢。
魚菜共生 種養雙贏
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藏馬鎮崖下村石榴樹下現代農業生態園,“地里種菜”與“塘中養魚”有機結合,打造出“魚菜共生”模式。
記者在石榴樹下現代農業生態園的大棚里看到,養殖池內觀賞魚、鱘魚四處游弋,旁邊的白色種植槽里,生菜、油菜郁郁蔥蔥,吊掛式無土栽培串盆層層疊疊,里面栽種的草莓、薄荷、茴香等長勢喜人。
在“魚菜共生”模式中,菜種在種植槽中,靠根系吸收水中養分,快速生長。但種植槽中的水是自來水,養分何來?
“我們把養魚產生的富含營養成分的尾水收集處理后,通過水肥一體化系統傳輸到種植槽供蔬菜吸收。水培蔬菜利用自身根系強大的吸附能力,既充分吸收了水中的營養,又起到了凈化水質的作用。脫肥凈化后的水流經二次供水系統又回到魚池,形成了水養魚、魚肥水、菜凈水的閉環系統。”石榴樹下現代農業生態園負責人李盛譽解釋說。
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魚菜共生”模式不僅生態效益顯著,更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這個大棚有1200平方米,目前棚內年產成品魚近3萬斤,年產蔬菜40萬斤,收入可達120萬元,效益相當可觀。”李盛譽告訴記者。
除“魚菜共生”模式外,青島萊西市怡禾家庭農場的“秸稈養牛—糞肥還田”農牧循環模式、即發農業基地的“豬—肥—菜”模式經過示范推廣,也成為典型的綠色種養樣板,為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