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科技巨頭亞馬遜和Meta相繼宣布啟動第二輪裁員計劃,分別裁員9000人和10000人。而就在幾個月前,亞馬遜和Meta才剛宣布分別裁員18000人和11000人。在銀行業“暴雷”導致市場信心受挫的情況下,科技行業掀起的新一輪“裁員潮”,無疑增加了美國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
2022年以來,美國高科技行業暗流涌動,持續近20年的高速發展戛然而止,業績低迷、市值縮水、成本上升引發的裁員寒潮持續擴散,最終席卷全球。追蹤科技公司裁員情況的Layoffs.fyi網站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1000多家科技公司累計裁員近16萬人。進入2023年,科技行業裁員勢頭更加兇猛。短短3個月時間,全球500多家科技公司已累計裁員近15萬人。
一向吃香的科技行業,為何突然扎堆裁員?這其中既有內部因素作用,也有外部環境影響。
首先,科技行業正經歷由擴張轉向收縮的結構性調整。多年以來,科技行業一直是擴張最積極的領域之一。企業提供豐厚薪酬爭奪人才,投入巨資進行創新。新冠疫情期間,線上流量呈爆發式增長,美國虛擬經濟過度膨脹,科技企業利潤大增,導致人員大量擴招。然而,隨著疫情形勢發生變化,線下生產生活逐步恢復,虛擬經濟開始收縮,科技企業不得不進行結構性調整。
不少科技公司高管坦言缺乏規劃和遠見,誤判了經濟發展形勢。Meta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說,“疫情之初,世界迅速轉向線上,電子商務激增帶來巨大的收入增長。許多人預測,這將是一種永久性的加速。所以我決定大幅增加投資。不幸的是,事情并沒有像我預期那樣發展”。亞馬遜首席執行官安迪·賈西也表示,由于經濟形勢不穩定且過去幾年招聘速度太快,公司不得不繼續裁員。
其次,科技創新遭遇瓶頸,新的增長點仍未出現。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然而,互聯網經過數十年高速發展,已經出現增長放緩、創新乏力等現象。一方面,技術創新達不到生產力爆發的技術變革點;另一方面,商業應用也遠不及市場預期。按照康波周期理論,當前技術周期正處在萌芽、發展、見頂、枯竭中的后兩個階段。但由于被疫情期間“繁榮”假象所迷惑,科技企業盲目擴張,導致其在潮水退去之后,不僅沒有迎來新技術革命的春天,反而因為過度擴張性政策加速了下行趨勢。在無法做大蛋糕的情況下,科技企業要想在存量博弈中突破,只能收縮業務版圖,輕裝簡行。
再次,宏觀經濟多重不利因素對企業造成沖擊。由于美元匯率走強,通貨膨脹持續、利率不斷調高,經濟衰退風險加劇,致使長期需求疲軟。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個人計算機出貨量同比下降16.2%。芯片、整機等硬件廠商和軟件行業直接遭受打擊,英特爾、微軟等企業業績深受影響,間接影響其他科技企業的增長潛力和預期,科技企業處境更趨惡化。與此同時,美聯儲激進加息導致企業融資借貸成本急劇上升,壓縮了企業投資和效益空間。能源成本不斷上漲、數字廣告前景黯淡等影響,也促使企業裁員以削減開支。
此次裁員風暴迅速蔓延,凸顯了美國政府不負責任政策的嚴重后果。近年來,美國將科技經貿問題政治化、武器化,以行政手段無端制裁商業企業,試圖阻隔高科技企業間正常的國際商業合作,從制定《芯片和科學法案》,到出臺《通脹削減法案》,嚴重破壞了市場規則和國際經貿秩序,破壞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美國強推“脫鉤斷鏈”傷害世界的同時,也在反噬自身科技行業的發展。有分析指出,美國相關科技政策對企業的經營形成巨大沖擊,硅谷銀行危機的背后其實是科技企業的資金危機和經營危機。美國一家半導體企業預測,新一輪對華出口管制將導致數十億美元的收入損失,也將導致研發資金的減少。
高科技行業是美國經濟的引擎和晴雨表。愈演愈烈的“裁員潮”,給美國經濟前景蒙上一層陰影。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調查顯示,98%的美國企業CEO預計美國經濟將在今年陷入衰退。但也有分析指出,目前科技行業裁員對美國就業市場的影響仍然有限。這主要是因為美國科技行業從業者只占其勞動力市場的一小部分,而預示經濟衰退的一個更重要指標是制造業是否出現裁員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銀行業危機的裹挾下,科技行業風波的走向變得更加難以預計。美國總統拜登近日表示,他已盡一切可能,利用現有機構來解決銀行業危機,但危機“尚未結束”。有分析認為,硅谷銀行專注于初創企業投融資業務,這類金融機構關閉可能動搖美國初創生態系統。從長遠來看,銀行業風險可能消解美國高科技企業的創新意志,甚至損害美國科技創新能力,產生改變全球科創版圖的“蝴蝶效應”。 (作者:孫昌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