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化IP遇上數字科技,當數字藏品嵌入文旅之中,當數字營銷成為“詩與遠方”的“破圈”傳播之道,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在江西正展現出更多新模式、新業態、新方向。
虛實相生,“玩”懂內涵
當天工文化遇上數字科技,一次“尋找天工密碼”的趣味之旅徐徐展開。在宋應星故里奉新縣,全新打造的天工開物展覽館,通過一個人的事跡、一本書的傳播、一個時代的盛衰、一座城市的蝶變,闡釋《天工開物》蘊含的文化和精神,帶給觀眾“可看、可聽、可觸、可感”的沉浸式體驗。
文旅數字化以文化為內核,以數字為形式,闡釋并傳承文化內涵和價值。
走進古今輝映的“開放式府衙公園”——高安市瑞州府衙公園,以宋元文化為支點,通過“5G+VR”沉浸式場景,展現“家國千年”“瑞州千年”“府衙千年”主題文化,帶觀眾在實景與虛擬場景的轉換中穿越千年、領略文化深意。
炫酷科技為旅游增色,但特色文化才是硬核競爭力。上高縣鄉村游結合數字科技,挖掘特色文化吸引力。上高縣五谷村叢林酒博園,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法叢林釀酒技藝通過數字化實景展現,吸引游客體驗。桐山村則量身打造“紅軍在上高”云講解小程序,游客可以跟著“數字講解員”暢游了解桐山村紅色歷史。
科技讓文旅跨越時空,也跨越體驗的障礙。位于南昌青山湖區的方大特鋼工業旅游景區,借助先進數字技術將鋼鐵文化融入景區,游客可操作工藝流程電光模型,模擬體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互動項目,了解工藝流程,并通過3D動漫探尋鋼鐵冶煉的歷史演變。
虛實相生,特色文化的科技表達,讓旅行中的文化體驗更有身臨其境之感。
指間品文化,藏品成風景
文博地圖整體講述全縣文博資源全景,文博瀑布流智慧展示屏打造交互體驗空間并陳列藏品資源與信息……通過建設館藏資源數據管理及數字化平臺、虛擬場館等,德安縣博物館里珍貴的館藏文物,以更鮮活的方式走入觀眾視野。
數字科技賦能之下,文物保護性修復和沉浸式游客體驗,讓沉睡的文化寶藏重新煥發生機。
“出土于有著3300多年歷史的瑞昌市銅嶺銅礦遺址的國家一級文物,通過數字科技,正在跟我們講述它們的傳奇故事。”為讓國寶文物“說話”,瑞昌市博物館、瑞昌市銅嶺銅礦遺址博物館投入資金進行數字化項目建設,達到全貌展示、互動體驗的效果。“中國青銅之源”瑞昌市銅嶺銅礦遺址,以新的表達,傳遞古老的青銅文化之光。
數字科技表達拉近藏品與觀眾距離,也為“博物館游”“紀念館游”增人氣。
今年國慶,“英雄城”南昌最熱門的紅色景點,非八一起義紀念館莫屬。大型多媒體場景、3D全息投影柜和多通道環幕投影技術的運用,長達400多延米的歷史時間長廊,再現八一南昌起義革命歷史事件和“八一”背后的故事,讓游客感受“紅色江西”文化的強烈感染力與沖擊力。
通過技術賦能,銅鼓縣秋收起義紀念館將零散的秋收紅色景點通過紅色文化體驗平臺串聯起來,打造秋收起義VR數字展館,基于紅色VR云平臺資源,通過移動端系統、VR智能終端體驗系統,開發VR線路地圖、虛擬漫游、紅色歷史文化VR場景重現、秋收起義體驗等應用,推動紅色文化活動從“觀光式”向“體驗式”轉變。
數字營銷,“破圈”傳播
在“雙十一”電商節再度來襲之際,位于瓷都景德鎮的陶溪川文創街區,一件件陶瓷創意產品通過陶溪川LIVE直播基地,銷往各地。在互聯網數字化浪潮下,當地建立“主播+電商+直播+集群”模式,讓景德鎮再現“器成天下走”的景象。
借力數字營銷,從自然風景到人文風物,再到創意產品,有了“破圈”傳播的新路徑。
在禪宗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古村文化交相輝映的宜豐縣,當地將線下美景、文旅產品搬上“云端”,助力文旅融合發展。“我們把宣傳重點放在線上,結合景區特色文旅產品,制作短視頻、開展慢直播‘線上吸粉’,讓不少網民‘種草’。”宜豐縣黃墾鎮九天國家4A級景區負責人畢克誠說。
“今年公司加大數字營銷力度,把文化元素融入景區短視頻、直播營銷中,曝光量達到1000多萬次,并通過線上OTA快速將網絡‘流量’變現成景區‘客量’。”南昌市新建區怪石嶺景區營銷經理袁偉康說,通過數據終端的流量智能分析,景區進一步了解游客喜好,優化文旅項目。
文旅數字化營銷需求,催生了數字企業的產品與服務供給。位于南昌縣的泰豪創意科技集團,通過VR、AR內容開發,助力江西打造地標文化旅游景區。“公司設計的‘滕王閣之滕派蝶畫’VR產品,把王勃筆下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變幻于眼前,傳播滕王閣的千年故事。”該集團項目負責人肖潔說。
在“風景獨好”的江西,科技正進一步打破文旅產業界限,為“詩和遠方”插上數字化翅膀。
(記者閆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