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上的東西不會用”“錢還是拿在自己手里安心”……金融數字化帶給人們更多便利的同時,也為一些老年人帶來“數字鴻溝”。如何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安全便利的服務,成為重要課題。
老年人幫助老年人,是上海銀行解決這一課題的一大法寶。
每到養老金發放高峰日,在上海銀行網點中,總能看到一群身穿藍馬甲、胸掛藍吊牌的老年志愿者,耐心細致地協助銀行工作人員,指導同齡人使用各類金融智能化設備。
“我們在幫助同齡人的同時,享受著被需要的快樂,自己也活力滿滿。”退休前曾是上海市某國企黨支部書記的曹老伯說,“一到每個月發養老金的日子,就是我和老伙伴們在銀行最忙碌的時候,相較于幾年前,現在已經有很多同齡人可以熟練地在機器上辦業務了。”
曹老伯的話,代表著這支隊伍里眾多志愿者的心聲。
鄭阿姨退休前是上海某服裝廠職工,用她自己的話說,對“金融”幾乎沒有概念,也沒用過ATM機、手機銀行這些新事物。“當時加入這個隊伍,既能學習知識又能幫助別人,很開心。”
2007年就加入志愿者隊伍的戴阿姨也有相似的經歷。從對智能化服務“一竅不通”到學會使用ATM機、手機銀行,再到如今的微信支付、線上掛號等,戴阿姨已是“門門清”。
“我們志愿者要自己先學會,然后以老人教老人的方式打消他們內心的疑慮,教會他們使用智能機具和設備。”戴阿姨說。
為打通老年人使用數字化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不少銀行還完善適老化軟硬件配置,開通“綠色通道”,提供“一鍵直達”優先人工服務等。
比如,針對老年人視力、聽力不好,行動不便,使用手機不熟練等問題,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推出的適老版手機銀行,頁面極簡、字體超大、功能齊全,從而提升了老年人使用線上金融服務的體驗感。
同時,適老化改造后的“智慧柜員機”在遇到年齡在60歲以上的客戶時,會自動彈屏提示切換“關愛模式”大字體菜單,并提供“小話筒”語音輸入、“小喇叭”語音播報、屏幕“放大鏡”等輔助小工具,密碼輸入環節時間也延長至60秒。
此外,老年人在建行網點“智慧柜員機”上即可辦理醫保個人信息查詢、金融社保卡、商品住宅維修資金年度結存單、離退休提取公積金等政務便民業務,有效減少了老年人多地奔波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