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9月28日廣州互聯網法院成立以來,四年斗轉星移,1460多個日夜更替,見證了這家滿載司法創造力和想象力的“云端”法院以改革促發展、以創新求突破的初心如昨,也印刻了互聯網司法模式從立柱架梁到積厚成勢的深刻變革。
“最后一公里”化為指尖“一秒鐘”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手機在更多場域替代了電腦,如何打破只有用電腦才能完整實現線上訴訟的桎梏,讓智慧司法全流程觸“手”可及?
5月8日,馮某收到一條特別的短信,點擊后進入了一個科技感十足的界面——“廣州互聯網法院5G智審卡片”,其中包含通知送達、解紛申請、留言記錄、庭審管理、示范案件、普法宣傳等功能模塊。
“這個類似微信聊天的界面就是法院訴訟界面嗎?”馮某半信半疑地在卡片下方對話框里輸入訴求。經辦法官收到反饋后,將涉及該案糾紛的27項事實要素,通過簡潔、易懂的4張卡片向原、被告展示出來,并開啟交互式審理,馮某在工作之余完成了答辯、舉證。
這便是今年4月28日廣州互聯網法院正式上線的新一代場景化訴訟服務“All in Message 5G智審卡片”,無需安裝下載任何APP,當事人只需輕輕一點手機短信便可錯時異地與法官聯系,完成陳述、答辯、舉證、質證、調解等全部訴訟流程。
四年來,廣州互聯網法院不斷豐富網絡產品供給,持續優化在線訴訟服務體驗和邏輯規范:建成“24小時不打烊”智慧審理平臺,5分鐘即可完成起訴;粵港澳多地布設便民訴訟服務設施“E法亭”,上線5G虛擬智能“YUE法庭”,支持法官、人民陪審員“異地同步同框”開庭……從模式探索到規則完善、從“PC端”到“移動端”,變得是在線訴訟的實現方式,不變的是廣州互聯網法院司法為民的初心使命。
為破解數據交易失范提供司法新解
面對不斷涌現的新類型涉網糾紛,如何以公正裁判規范網絡行為、護航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是互聯網法院與生俱來的職責和使命。
廣州互聯網法院主動向制度變革和科技創新要生產力,依托金融“類案批量智審系統”、網絡著作權糾紛全要素審判“ZHI系統”等智能審判應用,有效破解“平均用力”。據悉,自成立以來,該院受理案件19.2萬余件,一審服判息訴率達98.25%,自動履行率為86.67%,小額、簡易程序適用率達89.83%,釋放更多司法力量實現繁案精審。
在審理一起網絡侵權責任糾紛時,經辦法官發現該案難點在于如何查明涉案APP存在未經授權監測、讀取剪貼板的行為。但被告公司以商業核心機密為由拒絕提供APP源代碼,案件審理一度陷入僵局。
在這種情況下,法官充分查閱資料、自學代碼知識,在代碼專家幫助下,以反編譯手段厘清了涉案數據的去向,認定涉案APP確有從剪貼板中收集數據并上傳至服務器的行為,最終判決被告公司承擔侵權責任。
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已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自2021年9月26日全國首個涉數據糾紛專業合議庭在廣州互聯網法院成立以來,為查明案件事實鉆研技術難題、為破解爭議焦點探索新知已成為每一名廣州互聯網法院法官的工作常態。
“涉數據糾紛專業合議庭的設立,是廣東法院主動適應數字時代發展的一項制度創新,能為破解數據孤島、數據交易失范等問題提供司法新解。”華東政法大學數字法治研究院副院長韓旭至如是說。
四年的沉淀積累,126篇入選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互聯網十大典型案例。一份份裁判文書、一件件典型案例,映射著平均年齡30歲的廣州互聯網法院人“讀書破萬卷”的本領渴求和一以貫之的公正底色。
聯動社會資源推動網絡空間系統治理
僅僅辦好手頭的案子對互聯網司法來說還遠遠不夠,如何延伸互聯網司法的觸角,讓更多糾紛在源頭化解?為此,廣州互聯網法院充分聯動社會資源,推動網絡空間系統治理。
2021年4月,偶然點開支付寶垃圾箱的沈某嚇出了一身冷汗,他10歲的兒子小沈兩個月累計充值3萬元打游戲。沈某不理解:“10歲的兒子是如何通過游戲實名注冊程序的?”在請求游戲公司退款被拒之后,沈某決定起訴至廣州互聯網法院。
經過法院調解,游戲公司返還了小沈充值款項3萬元。同時廣州互聯網法院還向游戲公司發出司法建議書,建議游戲公司嚴格執行實名認證注冊制度,有效遏制未成年人沉迷游戲、過度消費等不良行為。
為解決類似問題,廣州互聯網法院積極與共青團廣州市委開展合作,倡議并共同發起“灣區有愛 網護青春”工程活動。據統計,活動開展以來,聯系涉網貸糾紛青年10026人次,幫助1755名青年被執行人走出債務困境,促成1254件案件達成執行和解,近8萬名青少年接受了線上或線下預防教育。
不僅如此,成立不到半年時,廣州互聯網法院便上線了首個粵港澳在線糾紛多元化解平臺,匯聚66家調解組織、489名調解員,成功調解糾紛近5.8萬件。平臺結合“法官+調解員”雙團隊融合解紛工作模式,由經驗豐富的一線法官通過平臺以在線示范調解的方式,引導同類型糾紛當事人達成調解方案。
向世界展示中國智慧司法的金名片
5月24日下午,一場沉浸式的雙語接待在這個“云端”法院的訴訟服務大廳展開。聯合國人權高級專員在親身體驗了“隔空庭審”后,表示此次來訪加深了對中國互聯網司法的認識,希望有機會進行更進一步的交流。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一家互聯網法院,這家年輕的法院自出生起便受到了國內外法學理論、實務界的高度關注,并逐漸成為國際社會了解、認識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窗口。
據統計,2018年9月至今,先后有包括聯合國人權高級專員,津巴布韋、伊拉克、索馬里、喀麥隆和老撾等亞非發展中國家駐日內瓦使節代表團,葡萄牙、佛得角、莫桑比克等葡語國家法官研修班等團體和個人近8000人次造訪該院考察交流。
廣州互聯網法院也從未忘記立足灣區、走向世界,積極展示全球領先互聯網司法模式的責任擔當。四年的實踐探索中,先后發布全國首個在線庭審規定等規范性文件13份,形成覆蓋在線訴訟、在線調解、在線執行的系統性規范,多項規則被《人民法院在線訴訟規則》吸收。疫情期間,主動協助灣區27家兄弟法院完成智能訴訟系統一體化部署,推動在線訴訟模式在大灣區復制推廣。(逯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