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牽頭,中國科學技術促進發展研究中心、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協會、中國軟科學研究會、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中心、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中國職工教育和職業培訓協會、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中國信息協會、中國職工技術協會、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等11家單位主辦,廣東、北京等各省區市生產力促進中心參與的“大學生科學就業綜合服務體系暨企事業單位高素質人才服務平臺建設會議”,于2006年4月19日上午9:00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隆重開幕,2006年4月20日至21日在天下第一城(河北?香河)召開專家分組研討會。
會議指導思想:為全面落實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把解決大學生科學就業問題與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國有大中型企業、地方骨干企業、事業單位提供高素質人才服務工作緊密地銜接起來,推進大學生科學就業綜合服務體系建設,使大學生逐步成為事業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最具活力的主力軍,更好地促進科技、教育、經濟與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
會議目的:(1)請專家研討、論證是否可以在“十一五”期間對接大學生就業與企事業單位高素質人才服務。(2)號召全社會都來關心大學生就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科技部黨組成員、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協會理事長張景安同志為大會發來賀信。預祝大會取得圓滿、成功,與會領導、專家達成共識。
科技部原副部長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名譽理事長韓德乾、國務院國有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段瑞春、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毛建軍、中國科學技術促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國雄、科技部發展計劃司原司長、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瑞明、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李保民、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徐長發、中國職工教育和職業培訓協會常務副會長陳治中、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助理、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沈志群,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施鳳海、中華全國總會經濟技術部王新衛副部長、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李軍等領導專家出席大會開幕式并發表重要講話。
來自全國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高校、企業、事業單位的382名領導、專家教授歡聚一堂,各抒已見,座談、交流、研討大學生科學就業和建設企事業單位高素質人才服務平臺的相關事宜。通過為期三天的會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圓滿、成功。
專家們就“大學生科學就業綜合服務體系建設和企事業單位高素質人才服務平臺建設”進行了座談、研討、論證。會議聽取了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等單位介紹的推進大學生科學就業綜合服務體系建設(以下簡稱“科學就業體系”)和企事業單位高素質人才服務平臺建設(以下簡稱“高素質人才平臺”)的總體設想,審閱了清華大學提交的信息平臺建設技術方案,并就科學就業體系和高素質人才平臺建設的意義、可行性、運行機制、運營模式以及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等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和交流,達成以下幾點共識:
1、我國已經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長遠發展戰略,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經濟、科技和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將急劇增加。與此同時,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畢業生逐年增多,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和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供給不足的矛盾,已成為當今社會一個較嚴重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因此,建設科學就業體系和高素質人才平臺,對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和諧社會,疏通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渠道,緩解企事業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供需矛盾,乃至對推動我國科技、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2、由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牽頭擬定的科學就業體系和高素質人才平臺建設方案以及清華大學制定的信息平臺建設技術方案為今后的研究和開發提供了基礎,方案提出以政府政策為引導,以企事業單位為主導,以高等教育院校和生產力促進中心為依托,協調行業協會、教育、企業、人才服務機構參與,按市場機制運作,促進政府多個部門聯合推動科學就業體系和高素質人才平臺建設,對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和高素質人才服務問題,在體制、機制和運行模式上是一種創新的探索。
3、科學就業體系與高素質人才平臺是一項系統工程,建議包括國家政策體系、社會環境體系、人員素質培訓政策等軟環境建設,也包括大學畢業生信息數據庫建設、企事業用人信息數據庫、人才素質評測等硬環境建設,需要相關部門的通力協作和配合。應建立既有分工又有協作的良性互動運作體系,為科學就業體系和高素質人才平臺建設的順利實施提供政策和組織保障。
4、大學生就業體系和高素質人才平臺建設需要大量調查企事業單位的需求,采集大量的人才供求數據,建立龐大的人才供求數據庫,要保證數據采集和維護的真實性、時效性、有效性,必須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以及數據采集與維護的標準和規范。
5、加強對大學生就業綜合素質能力指標體系的研究,充分利用現有研究成果和資源,借鑒國外先進測評理念,結合中國實際,建立和完善適合大學生就業綜合素質能力指標體系,以幫助大學生認識自我、認識環境和認識社會。
6、充分利用和集成現有的信息資源和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手段,采用多種形式,建設有特色的科學就業體系和高素質人才平臺,促進大學生與企事業用人單位的溝通與互動。
7、大學生就業是一項公益事業,政府需要將科學就業體系和高素質平臺在建設前期納入國家有關科技計劃項目和相關專項支持。在建設運行中,要采取多元化的投入機制,適時地積極地引入市場運作機制,確保科學就業體系和高素質人才平臺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8、科學就業體系和高素質人才平臺建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可以先選擇部分學校、企事業用人單位和生產力促進中心等中介組織等進行試點,以進一步探索切實有效、高效運行的評測體系和服務平臺建設的運行機制和運營模式。
9、科學就業體系和高素質人才平臺是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要進一步加大對科學就業體系和高素質人才平臺建設的宣傳力度,竭力爭取政府相關部門、高等院校、企業以及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共同參與、支持和促進這項事業的發展。
10、科學就業體系和高素質人才平臺的建設能為未來的大學教育發展、企事業人才需求方向提供決策參考,也將對大學生就業觀念轉變產生積極的影響。但是,科學就業體系和高素質服務平臺建設只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和企事業高素質人才需求矛盾的途徑之一。只有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為真正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和滿足企事業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做出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