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群體或將成為互聯網行業發展的“下半場”。
11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發布,明確提出要發展適老產業,鼓勵企業線上線下融合,大力發展養老相關產業的新模式新業態。這為我國因用戶增長乏力的互聯網行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
過去20多年,我國互聯網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在為各行各業帶來深刻變化的同時,老年群體卻被邊緣化了。因為互聯網的使用人群多是年輕人,由此而建起的互聯網產業也以年輕群體為主。疫情加速了人們向數字生活的轉變,也使得老年人與數字世界的矛盾進一步顯現。
隨著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增長逐漸放緩、經營者獲客成本逐年增高,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已經遇到了用戶增長“瓶頸”。與此同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64億,其中超半數為低齡老年人。
一方面,人口老齡化現象越來越突出;另一方面,隨著我國老年人的教育素質不斷提高,老年教育體系、老年人受教育模式和以往也有很大不同。老年人口的身體素質也日益改善,人口的預期壽命不斷延長。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杜鵬指出,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識、經驗和技能,身體狀況尚佳,發揮余熱和作用的潛力較大。這為我國互聯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基礎。
此前,工信部連續兩次印發關于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改造的通知,組織相關單位對互聯網應用進行了適老化改造。在電信服務方面,敦促三家運營商在營業廳開設老年專席。此外,老年人可一鍵撥通運營商客服的人工服務,而不用通過各種語音提示。在主流互聯網應用方面也推出了特別服務于老年用戶的大字體、大圖標等,同時在手機等互聯網移動終端上推出更適合老年人使用的功能。
以上工作雖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得到了較大的支持與推進,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現階段的工作仍停留在一些較淺層次的改進方面。部分APP僅僅是在一些界面放大了字體和圖標、去除了廣告、簡化了頁面,但在深層次功能上依舊復雜,老年人難以操作。此外,數量少也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目前來看,只有部分主流移動APP及網站參與了改進,并沒有從深層次上針對老年人的使用習慣進行優化與建設。
在手機上不會操作,到窗口排隊又必須用手機,這讓一部分老年人面對手機時面露難色,也恰恰反映了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線上適老化升級不深入、線下適老化升級不普及等。
老年群體信息需求強度低、類型單一,相比年輕人更加注重應用的實用性和安全性等。互聯網應用適老化不能只是提供簡單的“大字版”APP,還要通過重視設計細節、普及線下服務、滿足老人精神需求,進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升級改造。
讓互聯網的老年服務更有溫度,關系著企業的未來。老年群體因其特殊性,不僅會為企業進一步發展帶來挑戰,更會為企業發展帶來機遇。讓老年人平等地享受互聯網為生活帶來的便利本是社會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互聯網行業向縱深發展的內在要求。互聯網快速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而把握當下以及未來的老年群體,或許將成為互聯網下一個增長點的“關鍵”。(記者 方正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