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當前,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高度重視人才和科技事業。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關鍵,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科技是重要著力點和突破點。
人工智能是國際競爭的新焦點、數字經濟發展的引領性和代表性技術、實現我國高水平科技自強自立的關鍵領域、未來的科技主戰場。人工智能將是未來貫穿我國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的重要議題。雖然我國在人工智能應用領域具有優勢,但在基礎研究、底層技術、關鍵核心技術方面仍有待趕超,特別是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缺少創新,一些關鍵技術的“卡脖子”問題,以及智能產業自主研發不足,核心零部件高度依賴進口問題還沒有解決。我國人工智能要實現從“并跑”到“領跑”的跨越,人才是關鍵變量,人才是基礎支撐。因此,我們急需構建完備的人工智能人才生態體系,大力引進和培養人工智能領域急缺人才,全力打造世界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要打造世界人工智能人才高地,需要科學回答“為什么要加強智能人才隊伍建設”“怎樣建設智能人才隊伍”兩個核心問題。
為什么要加強智能人才隊伍建設?
當前我國正由傳統人工智能向新一代人工智能邁進,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有感知、有認知、有行為,可交互、會學習、自成長的類人智能。構建與之匹配的人才生態體系、加快引進培養急缺的智能人才,凝聚研發創新隊伍,是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重要保證。從實際來看,當前我國智能人才隊伍仍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頂尖人工智能科學家匱乏。目前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大多集中在美國、德國、英國、加拿大、瑞士等歐美國家,在總量方面美國的優勢最為突出。美國之所以能聚集全球最多的頂尖科學家,得益于其雄厚的基礎研究和人工智能專項研發投入、發達的人工智能科技產業。2015年到2019年間,美國吸引人工智能投資占全球總數的一半以上,巨大的研發投入和優渥的人才待遇,吸引了全球頂尖人工智能人才,使美國的人工智能創新產出居世界領先地位。
二是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大。今年年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報告顯示,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過500萬,國內的供求比例為1:10,供需比例嚴重失衡。人工智能人才不但嚴重緊缺,而且這種趨勢正由于人工智能產業呈現的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以及傳統產業的智能化升級而變得愈發嚴重。且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的從業人員主要在應用層,基礎層和技術層人才缺口也較大。
三是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滯后。我國直到2004年才由北京大學首次招收“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生。雖然我國近年來人工智能專業設置呈現出井噴式的增長,但仍未形成規模效應,計算機、統計學、數學等專業畢業生成為“替代”人才。尤為緊迫的是我國人工智能學科的基礎研究與美國存在較大差距,面臨三方面問題,即頂尖高校人工智能研究“趨同化”、普通高校人工智能建設“跟風化”、人工智能成果“快餐化”。
四是產業人才和復合人才不足。我國人工智能專業技術人才以及與傳統產業融合的跨界人才不充足,限制了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我國從業經驗達10年以上的人工智能人才比例不足40%,而美國超過了70%。同時也存在復合人才不足的問題,表現在貫通人工智能理論、方法、技術、產品與應用等的縱向復合型人才,以及掌握“人工智能+”經濟、社會、管理、標準、法律等的橫向復合型人才不足。
怎樣建設智能人才隊伍?
通過“國際引才與自主培養相結合”“人才發展與產業需求相匹配”“平臺搭建與機制創新互為支撐”三條現實路徑,不斷完善智能人才生態體系,把我國打造成為世界人工智能人才匯聚之地。
第一,加大國際引才,搶占人才發展制高點。美國在聯邦政府的研究和開發預算中非國防人工智能的研發費用保持較高的占比,2020財年達到9.735億美元,2021財年預算比2020財年已通過的投資增加了34.4%,比2020財年的預算要求增加了54.3%,為人工智能人才提供了優越的科研環境和優渥的待遇條件,對人才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斯坦福大學發布人工智能指數2021年度報告顯示,2019年,北美新獲得人工智能博士學位的外國畢業生中,81.8%留在美國。因此,當前及未來我國搶占人才發展制高點已經刻不容緩。一是加大國際引才引智,重點引進頂尖科學家和青年人才,“打破圍墻”,匯集全球頂尖人才及其智慧。除“筑新巢,引好鳳”外,以更加“靈活、多元、柔性”的開放方式與國際頂尖人才開展合作,如以建立新型研發機構、設立國際學術委員會等方式與諾貝爾獎、圖靈獎獲得者開展深入合作,在歐洲和美國設立頂尖科學家聯絡處等,精準引進來自世界頂尖大學和機構具有基礎科學、信息技術及交叉學科領域背景的科學家,以實現基礎研究和創新理論的突破。繪制全球頂尖人工智能“科學家版圖”,建立人工智能全球高端人才數據庫。設立“青年引才專項計劃”,大力引進海歸領軍和海歸青年人才,為青年人才提供配套服務,營造包括科技地產、國際金融、國際商業在內的國際化工作環境,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池”。
第二,快速形成與需求動態匹配的人才培養體系,走好自主培養之路。一是加快人才自主培養步伐,做好各類型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定位和分工,建設覆蓋高層次人才、專業技術人才、行業技能人才、中小學人工智能基礎教育人才等的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雙一流”大學要發揮培養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作用,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建設一批基礎學科培養基地。同時要通過“廣基礎+重交叉”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人工智能領域領跑國際的拔尖創新青年人才。地方高校應結合自身優勢著力探索“人工智能+行業應用領域”的卓越工程師和行業技術專家。職業院校要培養高素質的人工智能技術技能人才。二是盡快建立需求預測平臺,定期發布需求預測報告,引導高校招生和專業設置,形成人才培養對接產業發展需求的動態調整機制。增加學位點設置,增加高層次人才培養規模。分層增設學科專業,調整教學內容。
第三,搭建國際一流人工智能創新平臺,創新聚才用才機制。一是搭建國際一流人工智能創新平臺。吸引和培養人才的關鍵是搭建事業發展平臺。“栽得梧桐樹,引來金鳳凰”,要集中國家優質資源,重點建設一批人工智能全球研發中國中心、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和交叉學科協同創新中心,發起人工智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通過自主研發創新與外部合作模式,為人工智能人才提供國際一流的創新平臺,加快形成新一代人工智能戰略支點和雁陣格局,吸引和集聚全世界優秀人工智能人才進行偉大創造。二是創新聚才用才機制。要打破傳統體制機制約束,通過創新機制匯聚優秀人才,加大國際一流創新平臺在科研方向確立、科研團隊組建、科研經費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權,鼓勵探索重大創新。創新人工智能人力資本多元投入機制,加快形成和培育我國人工智能人力資本。支持青年科學家開展開放性、探索性研究,勇闖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無人區”,提升原始創新策源能力。關注人工智能青年人才、女性科技人才的職業生涯規劃,營造友好的事業發展氛圍,允許失敗、寬容失敗,鼓勵人工智能科技領軍人才掛帥出征。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讓事業激勵人才,讓人才成就事業。
當前及未來是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躍遷的關鍵窗口期,我國要搶抓這一重大戰略機遇期,加快引進和自主培養智能人才隊伍,加強人才儲備和梯隊建設,努力打造世界人工智能人才高地,構筑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先發優勢。
作者: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授 何勤
文章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市場的沖擊及勞動者知識技能轉換應對研究”(19AGL025);北京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動態匹配視角下人工智能對北京市就業的影響與應對研究”(18ZDA0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