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救護車為患者爭取“黃金時間”
對于醫療急救來說,“時間就是生命”這句話最貼切不過。
近日,山東濟寧來鶴小區的田某突發持續性胸痛,家人立即撥打了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120急救電話。患者上救護車后,車上的徐大夫詳細詢問了病情,快速為田某做了心電圖檢查,并立即通過濟寧移動5G救護車車載信息化系統將心電圖上傳給醫院急診室的主治醫師,主治醫師初步診斷后,將患者直接送到導管室進行治療,“D-to-B”(患者從進大門到血管開通時間)僅用了12分鐘,遠低于國家要求的“D-toB”90分鐘的上限。
如此高效地完成患者入院救治,得益于濟寧移動與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打造的“基于5G院前院內協同救治體系建設與研究”項目的落地實施。該項目發揮院前“病人未到、信息先到”作用,給予院方準備時間,最大限度縮短救治時間。
據了解,5G院前院內協同救治體系使患者在救護車上就能快速“入院”。車上院前急救人員與院內醫療團隊實現“零時差”實時對接,車載攝像頭可清晰拍攝患者情況,各類監護儀器也可實時回傳患者生命體征指標,為搶救爭取“黃金時間”。無論是院前急救還是長途轉運,都能為患者提供多重保障。
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宋大慶介紹,將5G技術應用于應急救援領域,可以將救護車與醫院急救中心無縫銜接,把目前只能在醫院等固定場所進行的遠程會診、現場指導、病例調度、生化指標判讀等工作前置于救護車,大大提升了院前、院內協同效率,這對于提高急危重癥搶救成功率、提升急救專業隊伍業務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也重構了院前院內急救流程。
5G智慧醫療讓醫療資源“近在眼前”
5G智慧醫療是5G通信技術和醫療技術結合的產物,智慧醫療場景一直是帶動5G技術成熟的試驗田,而5G大帶寬、低時延、廣連接的優勢,又是智慧醫療建設的強大技術動能。近日,由工信部、衛健委聯合評定的5G﹢醫療健康應用試點項目名單公布,濟寧移動聯合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等醫療機構建設的“基于5G院前院內協同救治體系建設與研究”“5G醫療物聯網系統”“遠程診斷系統”三個項目,分別入圍5G﹢急診救治、5G﹢醫院管理、5G﹢遠程診斷應用試點項目,三個項目在院前急救、遠程診療、智能影像輔助診斷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濟寧移動打造的5G院前院內協同救治體系,基于應急、急救等典型移動醫療應用場景,通過5G網絡,實現移動急救車與遠端指揮中心、醫療機構高速率、低時延交互式實時通信,將急救車內音視頻數據、電子病歷、生命體征數據實時發送到遠程醫療服務平臺,同步給指揮中心及遠端醫院,讓后臺醫生利用5G網絡實時對急救現場進行遠程救治指導,為突發性疾病患者贏得了寶貴的搶救時間。
5G醫療物聯網系統,是基于5G﹢AI技術的5G醫療機器人,能夠自主識路、自動避障,實現導航導診、檢驗檢測、消毒防疫、遠程病房探視,提升醫院物料傳輸效率、信息服務能力,降低醫療設備安全隱患,減輕醫護人員負擔并降低交叉感染風險。
5G遠程B超依托大帶寬、低時延的5G網絡,基層醫生只需通過一臺便攜式彩超設備,就能向上級專家發起超聲遠程會診。后端專家不僅可以看,還可以直接遠程操作并開具處方,遠程控制機械臂對病患進行B超檢查,點到點的傳輸時延不超過2毫秒,端到端傳輸低于16.8毫秒。該應用有效解決了基層缺少有經驗醫護人員的問題,加速了醫療資源共享。除了5G網絡下的遠程B超,5G專網下的音視頻交互可以幫助醫生完成遠程診斷以及手術指導。5G網絡的加持使遠程醫療傳輸時延降低到毫秒級,這是臨床醫學和通信工程交叉領域的突破與創新,助力實現了醫療資源下沉,打通智慧醫療的“最后一公里”。
據了解,5G智慧醫療正在成為5G融合應用最廣泛的領域之一,也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強服務、促融合、惠民生、提升百姓獲得感的重要應用之一。5G在醫療上的應用,對提高醫院醫療技術水平、提升醫院診療效率、優化醫院服務水平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讓人們享受到5G時代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利好。
中國信通院發布的《2020智慧醫療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智慧醫療產業規模已突破千億元大關,預計2021年規模達1259億元。隨著5G應用場景在醫療健康行業的不斷深入,我國優質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衡、跨區域就診難等問題有望逐步得到解決。(記者 陳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