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不僅讓補課機構涼涼,更讓許多致力于教育產業的互聯網企業陷入困境,原本想抓住時代紅利發展的在線教育平臺,卻因迷失自我而遭到整頓。
做教育和做金融的互聯網企業,他們的核心競爭力是自身的互聯網科技實力嗎?顯然不是,把原本銀行不敢發行的金融產品放到網上售賣,搶奪教師資源通過網課形式,迫使三、四線城市的家長開始與一、二線城市家長比拼“雞娃”,互聯網企業只是建立了一個網絡載體,甚至連商業模式都是照搬線下。
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企業的精力放在如何擴大產品影響力和圈來更多用戶,進而借此繼續融資擴張,如果項目失敗了,或卷錢跑路,或換個公司名字從頭再來,這在P2P和在線教育領域已經屢見不鮮了。
政策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一些互聯網平臺卻致力于找政策漏洞,打著互聯網的名義,將手伸向了不該伸向的地方。互聯網平臺要做的是,發揮自己的技術優勢,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等數字科技,為金融機構服務提升其風險識別、管控能力,為消費者提供場景式金融服務。這一方面有助于金融機構獲客;另一方面有助于金融普惠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同理,互聯網平臺以技術為核心,為教育機構搭建網上教育學習平臺,為學校提供在線學習、同步課堂互動直播服務以及完備的平臺、技術、設備支撐,服務區域甚至能覆蓋到偏遠山區和教育資源匱乏地區。這樣的平臺不僅適應當下教育產業的變革,更是未來教育創新的趨勢。
互聯網平臺的“靈魂”是創新,現在,互聯網平臺已走在糾錯的路上,市場的多元化需求需要創新來滿足。抓住市場需求的痛點,互聯網平臺就能重新站上風口。(郭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