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大規模在線教育的實踐,極大推進了我國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但是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如何推進后疫情時代的教育信息化成了新的關注熱點。
近段時間,各種關于整治在線教育以及規范平臺教學的新聞不斷出現在各大新聞媒體,一時間,各在線教育平臺股價都不同程度地出現震蕩。政府部門對在線教育的整治,主要集中在:虛假宣傳、師資造假、卷錢跑路等方面;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平板教學”工作排查和整改的通知》,對家長和學生自愿、均衡分班、對外信息公開等方面做出明確的規定。但這并不意味著否定教育信息化在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等方面取得的成績,更不意味著國家支持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態度有所改變。
今年初,教育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一方面對疫情期間大規模在線教育經驗的總結,另一方面也是契合“十四五”期間的推動基礎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的頂層規劃,對運用信息化手段推動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有重要意義。《意見》內容提到,應該抓住疫情期間大規模線上教學的實踐經驗,深入推進融合式教育加快基礎教育現代化進程。
專家稱,進行信息化教學,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趨勢。近日,在江蘇徐州,由中央電化教育館指導,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在線教育專業委員會主辦的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研討交流活動上,江蘇師范大學智慧教育學院院長楊現民教授表示,推廣智慧教學,加快推進教育新基建,不是討論移動終端是否要進校園、進課堂,而是要深入研究如何發揮移動終端作為認知工具,促進學生深層次知識建構,讓移動終端成為深度學習的催化劑和加速器。
規范是為了回歸教育初衷,更是為了促進教育質量的穩步提升。在江蘇、四川、山東、海南、廣西等地中小學的智慧課堂實踐發現,線上和線下教育不是非此即彼取而代之的關系,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關系。線上線下融合教學可以實現規模化個性學習。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這些新的技術應用于學生的課堂學習、成果測評、統計分析,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優化教學方式,有效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做到應教盡教,更好的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
不少專家認為,線下教育富于人性化、整體感和現場性,但同時也存在天然的弊端。如整齊劃一、時空受限、教學模式單一、海量資源不能有效利用等。線上教育利用互聯網不受時空限制,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習任何內容。線上教學活動可以同時發生,構成立體教學環境,這就為學生提供了自我選擇的可能,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基于學生個人移動終端的平板教學可以有效的實現線上和線下教育的融合,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實現1+1>2的效果。
業內人士稱,信息化已改變了社會的方方面面,教育不可能成為信息化的孤島,要用現代技術讓教育更“智慧”。對于主管部門而言,教育信息化要以新發展為理念,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對于學校而言,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內容是教學信息化,要凸顯教學在教育領域的中心地位,使教學手段科技化、教育傳播信息化、教學方式現代化;對于教師而言,在實踐中研究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從領導者、主導者、指導者轉變為設計者、激勵者、共生者。建構線上線下融合的學習共同體,讓師生共同擁有輕松幸福的成長空間,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