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0日,以“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再出發”為主題的第三屆中國智慧通航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隆重舉行。
本次大會由一場全體大會、六場平行論壇組成。來自國家有關部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和通用航空相關企事業單位的800多人參加了這場2021年首個綜合性行業盛會。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開啟之年。當前全國人民正在深入學習、認真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的精神本質,用其核心要義指導本行業的發展。本次大會的任務是深入分析新發展階段,找準通用航空發展的歷史方位;樹立新發展理念,凝聚推動通用航空高質量發展的共識;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通用航空與國民經濟各部門更加有機的融合,從而強化“三新”引領,助力通用航空在新的歷史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一天的會期內,有超過70位專家、學者、企業負責人進行70多場演講,超過25位嘉賓參與高端對話交流,聚焦上述主題,圍繞國家當前有關通航發展重要政策、低空經濟開發、北斗導航應用、智慧通航建設、十四五通航產業體系建設與發展、通用航空區域協調發展、航空應急救援創新發展、5G網聯無人機應用與發展、中大型無人機發展、共享經濟與通航發展等內容進行了研討和交流。
主持人 中國信息協會通用航空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王惠錚
在上午的全體大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常皓,中國民航局運輸司通航處副處長徐勐,北斗導航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朱玉、中國航空運輸協會通航分會會長丁躍、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黨委書記廖小罕、中國航協通航分會總干事孫衛國,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民航業務總工王洋,中國信息協會通航分會副會長、北京東進航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寧,中國信息協會通航分會副會長、天九通航集團聯席總裁孫永安,中關村前沿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霞分別就我國低空經濟產業發展政策措施、十四五通航發展總體思路、北斗導航衛星技術對促進通航產業的發展、我國通用航空與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無人機低空應用發展關鍵基礎設施建設、2020年通用航空發展和主要運營數據解析、信息技術創新促進通航產業智慧升級、低空空域保障體系建設與運營、共享經濟助力通用航空產業發展以及中關村智能應急裝備產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演講,從不同角度對我國智慧通航產業的發展進行了解讀和分享。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 常 皓
中國民航局運輸司通航處副處長 徐 勐
北斗導航衛星首席總設計師 謝 軍
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大響
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朱 玉
中國航空運輸協會通航分會會長 丁 躍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黨委書記 廖小罕
中國航協通航分會總干事 孫衛國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民航業務總工 王 洋
中國信息協會通航分會副會長、北京東進航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 寧
中國信息協會通航分會副會長、天九通航集團聯席總裁 孫永安
中關村前沿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王 霞
國家低空經濟融合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敖萬忠出席了會議,并與專家學者、與會嘉賓就低空經濟、通航發展等話題進行了交流。
國家低空經濟融合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敖萬忠
中央空管委辦公室張吉芳、民航局空管辦巡視員劉連喜、民航西南管理局二級巡視員賴文強、國家發改委基礎司尹鵬、應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專員孟凡中、空軍航管部航行處處長王文東、中國人民警察大學副校長吳立志等參加了會議。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各部門積極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民航局樹立“分類管理”理念,深化“放管服”改革,多措并舉、協同共治,開創了通航工作的全新局面。五年來,出臺分類管理指導意見,推進誠信體系建設,重構通航法規體系,并持續加大專項資金支持,行業通航治理能力顯著提高。五年來,累計完成70項階段性改革任務,批復9項通航改革試點,實現7×24小時“陽光審批”,開通應急救援飛行計劃審批“綠色通道”等,通航市場主體更有活力。五年來,部際協同形成發展合力,軍地民共建拓寬發展路徑,局企合作共享優勢資源,通航市場需求更加旺盛。五年來,推廣應用通航新技術,鼓勵發展低空旅游、娛樂飛行等通航新業態;支持無人機新模式,通航科技創新更有動力。
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國傳統通用航空企業538家,運營航空器3131架,與十三五初期相比增長了30.73%,短途運輸航線增長了4.2倍,空中游覽、跳傘等娛樂飛行項目大幅增長13倍以上,無人機新業態迅猛發展,網上注冊開展通航作業的無人機企業超過1萬家,商用無人機接近14萬架。實名登記無人機52.36萬架,年飛行量達到159.4萬小時,同比增速達到27.5%;全國累計開通低空旅游航線百余條,涉及5A級景點50余個,航空飛行營地數量超過400個,參與空中游覽和跳傘服務的游客分別達到75.6萬人和13.2萬人;10家通航公司和71家試點醫療機構在12個省市開展航空醫療救護試點,36個通用機場建設了應急救援基地。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常皓就“把握機遇、融合創新、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作了致辭。常皓指出,今年2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低空經濟”概念首次寫入國家規劃,具有標志性意義。在近兩年空管委辦公室對湖南、江西、安徽等省的改革試點任務中,都把促進低空經濟發展作為改革的主要目標。低空經濟發展目前主要表現為“三期疊加”的特征,即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的“概念融合期”、空管改革與經濟發展的“同步推進期”,促進發展和保證安全的“重要挑戰期”。在“十四五“時期,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需要注重科技創新對低空經濟發展的技術支撐。低空經濟的發展、通航產業的發展要依托先進技術,進一步推動與“兩新一重”緊密結合。在生產研發階段需要側重解決“卡脖子”問題;在飛行管控體系建設中需要加強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并加強通用機場數字化升級和改造;還要抓緊推進飛行數據大數據中心建設,發揮數據賦能優勢,提升數據使用水平。二是需要注重空管改革與經濟發展的協同推進,要重點關注政策疊加,充分將空管政策與經濟政策進行協同,發揮合力。三是需要注重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充分結合。一方面,充分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梳理和研究空域需求,加強軍地民協同配合,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有效市場的作用,營造更有秩序、更為公平、更加合理、更加健康的市場環境。
與會專家認為,當前全行業要全面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找準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的歷史方位。
在新的歷史階段,通用航空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承擔起其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善民生和升級消費的歷史使命,這就要求通用航空的發展,不能再走過去的老路,要堅持創新引領,走智慧通航發展建設之路,要將智慧通航發展融入到數字低空經濟、數字經濟發展中去,要加快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與通航產業價值鏈結合,深入發揮通航產業的最大價值,為行業提供新一代信息技術驅動的精準化、個性化服務,促進通用航空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與會專家認為,在新的歷史階段,要樹立新發展理念,推動通用航空高質量發展。
新的歷史階段,通用航空的高質量發展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實踐,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突出科技創新驅動通用航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推進智慧通航建設,要利用5-10年的時間,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的無縫銜接,重點突破新一代飛行器關鍵技術,大力加強新一代無人駕駛航空器和城市立體交通系統(UAM)的研發與建設,實現智慧空域管理與智慧飛行運行、實現企業的數字化運營與保障、智慧化營銷與服務,從而帶動全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要加強通用航空的協調發展,構建智慧通航發展的創新生態,促進大眾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推動管理規章、管理機制創新、運營模式創新、資本運作創新,形成強大的智慧之源,發揮智慧通航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帶動周邊業態,互動發展、聯動發展、統籌發展,形成更大范圍的智慧經濟、智慧社會。
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大力加強新型能源在通航領域中的應用,大力發展電動航空器,減少碳排放,為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做出貢獻。
通用航空的發展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挖掘市場需求,定位目標客戶,做大市場蛋糕,使人民群眾享受到通航發展的紅利。
與會者建議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通用航空與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有機融合。
新的歷史階段,要積極構建通用航空新發展格局,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充分發揮我國通航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的條件下實現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相聯通。
要大力推動通用航空與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有機融合,智慧通航的建設要融入到智慧民航、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去,要積極構建“多元化”的通航應用場景,將智慧通航建設與新型智慧城市低空經濟發展結合起來,與城市立體交通規劃結合起來,要積極推進智慧通航體系架構的完善、產品體系的豐富和應用場景的多元發展。要以“低空+”的方式,積極推進航空旅游、應急救援、農林植保、低空物流、航空文化等體系建設,創新商業模式,聚焦盈利模式,突出市場主體作用,做大通航消費市場蛋糕,推動國內內需大循環。
與會專家對新階段智慧通航建設提出了具體建議,指出智慧通航的建設是一個長期演進的過程,要緊緊依靠地方政府,在具備條件的地區鼓勵先行先試,建立智慧通航建設示范區、示范工程,以點帶面,積累經驗,豐富實踐,促進落地,形成新的發展格局。建設智慧通航示范區,重點是管理與服務,要由政府主導、全社會來參與。針對智慧通航示范區建設,與會者建議從一開始就要注意幾個方面:第一瞄得要準,要結合當地空域、自然條件、經濟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的實際情況,做真需求、找真問題、解決真痛點;第二想得要大,示范區建設是一個大系統的工程,要面向復雜系統開展設計規劃,堅持從技術實施和制度政策兩個層面并重開展頂層設計;第三起步要小,對于拿不準的,用小項目、原型系統起步、允許試錯;第四擴展要快,有了頂層設計還要小步快跑,要不斷迭代和逼近,快速更新和強力拓展;第五動力要足,迫切需要通過實踐真正找準適合示范區建設的政府和實行社會合作的機制。
就通用航空體系建設與發展,與會專家認為首先要堅定發展通用航空的戰略定力,鞏固和擴大現有通航機場設施的規模成果,加速形成省域內和跨省際的通航飛行運營網絡覆蓋體系,提升對行業的整體承載能力。同時要注重機制創新和市場驅動并舉,通過國家和地方財政兩級補貼,信息化智慧平臺的應用,降低百姓大眾和各行業對通航飛行的使用成本,培育和找準消費群體,激發產業發展的內動力,讓全社會共享便捷空中出行的發展紅利,形成內循環驅動模式,培育低空經濟發展聚集地,實現通航產業從數量到質量的良性循環發展。最后是要提高站位和格局視野,發展通用航空產業是利國利民的戰略選擇,是中國經濟體發展到當代的現實需求,同時也是助推國家創新發展驅動力的迫切期望。為此,堅定戰略定力,凝聚行業創新發展,走市場化和科技創新道路,實現智慧通航的體系建設與良性發展。
與會專家認為,中大型無人機是無人機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滿足國家安全需要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其發展水平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中大型無人機的發展首先受制于國家航空工業水平、其次受制于電子信息化、人工智能的發展水平,第三受制于各類高科技材料水平。目前的核心難點在于高水平的航空動力設備的短缺、新能源動力還在發展之中,飛控智能化尚在初級階段,急需提高作業載荷能力,提高其智能化水平。同時必須有良好的航空服務(包括航圖、氣象、空域管理)、人員培訓、維修及適航(航路建設)保障體系建設相適應。中大型無人機的安全可靠性問題也十分重要,防劫持,防欺騙,必須全方位考慮保證其安全穩定性和高可靠性。
針對以上技術難點和應用中的痛點,與會專家學者基于自己的研究和應用實踐,提出了很有價值的解決思路和方案。特別是結合典型案例,提出的通過高水平的傳感器,提高無人機的自主智慧感知、識別,實現防撞、防欺騙、防劫持,加上高效高水平的航行服務,綜合氣象信息等實現自主安全高效飛行。同時,強化應用研究,使比較成熟的中大型無人機平臺,做到‘一機多用’,成為國民經濟各領域重要的作業工具,為實現智能化作業提供裝備基礎。
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朱玉在致辭時就如何推進我國智慧通航建設時認為:一是堅定踐行新發展理念,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探索以制度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二是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積極引進外資外企,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加強通航產業國際交流與產能合作,共享全球技術創新紅利。三是深入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通航產業深度融合,構建產業互聯網+智慧通航新生態。積極探索開放共贏的新型商業模式,共同打造一個共建、共生、共享、共贏的生態體系,發揮好各領域、各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四是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構建一個容錯和柔性的創新文化。企業家是創新的主帥,專家是創新的主力,政府應承擔創新環境的主責,政府應該由主導變成主推,退后半步讓企業走到更前臺。五是做好外部政策和環境的培育。發展智慧通航尤對于傳統產業來說,還面臨著“會不會用”,“敢不敢用”,以及“安不安全”的顧慮和問題,要培養解決方案的服務商和運營商,采取一些政策鼓勵企業嘗試個性化產業道路。六是健全融合發展人才培養機制,打造智慧通航人才隊伍。
在上午的全體大會上,還舉行了我國首部《智慧通航技術發展研究報告(2020)》的發布儀式,該報告由中國信息協會通航分會與沈陽航空航天大學通航產業研究中心聯合編寫,是對近年來智慧通航理念、架構、體系、成果、路徑的系統梳理、總結和展示。
在下午的平行論壇上,與會專家圍繞十四五通航產業體系建設與發展、通航區域協調發展、航空應急救援創新發展、5G網聯無人機應用與發展、中大型無人機發展、共享經濟與通航發展等內容進行了深入的研討、交流。
本次大會由中國信息協會通用航空分會、中國航空運輸協會通航分會主辦、北京東進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由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天九通航集團、中國移動成都產業研究院、中國宏泰產業市鎮發展有限公司、中關村前沿技術有限公司、北航校友通航協會無人機專委會協辦,北京中際科信經濟信息技術研究院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