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上午,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工業和信息化系統4個集體、5名同志分別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和“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脫貧攻堅接續鄉村振興,新征程已經開啟。在這一承前啟后的歷史節點,為了表彰先進,弘揚偉大脫貧攻堅精神,激發全系統廣大干部職工繼續干事創業、奮勇前進的強大動力,本報特推出“脫貧攻堅工信楷模”系列報道,自今天起陸續介紹4家先進集體和5位先進個人的戰貧事跡,敬請關注。
“貧困村通光纖和4G比例均超過98%。”在2月25日召開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了這一令世界矚目的“脫貧數字”,宣告我國貧困地區通信難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我國農村網絡水平究竟如何?網絡扶貧工作如何在全國各地展開?帶著這些問題,《人民郵電》報記者采訪了“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發展司網絡發展處。
六批試點,千村萬寨有了網
“在過去六年中,全行業實施了六批電信普遍服務試點,累計支持全國13萬個行政村光纖網絡建設和5萬個農村4G基站建設,其中包括4.3萬個貧困村光纖網絡建設和1.5萬個貧困村4G基站建設。”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發展司網絡發展處處長朱剛向記者透露了這樣一組數據。這些亮眼的數字意味著,我國已建成了全球領先的農村網絡,城鄉“數字鴻溝”顯著縮小,為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重要力量。
2月25日,朱剛參加了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聽到‘98%’這個數字和成果時,我的心情非常激動。那一刻,我充分感受到了電信普遍服務工作的意義,為信息通信全行業在脫貧攻堅戰中作出的突出貢獻而驕傲!”朱剛感慨地說。
農村有了網,舊貌換新顏。網絡水平的大幅提升,深刻改變了我國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今天,在滇藏緬交界處的深山峽谷中,有“太古之民”之稱的獨龍族已整族脫貧,并用上了遠程教育、直播電商等多種應用。從刀耕火種、狩獵為生的原始生活到先進的信息社會,獨龍族只走過了“一張網”的距離。這種驚嘆世人的“一步千年”的跨越背后,是我國電信普遍服務工作的全力推進。
事實上,“十三五”初期,我國尚有5萬個行政村未通寬帶,15萬個行政村寬帶接入速率不足4Mbps。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年底,我國貧困村、“三區三州”、西藏通光纖比例分別為62%、26%和4%,到了2020年年底,均提升至98%以上。“這一成績的取得,得益于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村網絡建設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得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得益于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的有力部署,是全行業齊心協力啃下一個個‘硬骨頭’之后的結果。”朱剛向記者說。
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講話時強調,要適應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務普及,降低應用成本,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讓億萬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相比城市,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是我們的短板。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農村互聯網建設步伐,擴大光纖網、寬帶網在農村的有效覆蓋。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國農村網絡建設指明了方向,是電信普遍服務工作的基本遵循。”朱剛介紹,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緊緊圍繞“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這九個字展開。在“用得上”方面,全行業在全國農村尤其是貧困村開展光纖和4G網絡建設;在“用得起”方面,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電信運營企業實施精準降費,為廣大農民尤其是貧困戶提供遠低于城市水平的資費套餐;在“用得好”方面,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多部門推進遠程教育、智慧醫療等惠民應用落地。
同心筑夢聚合力。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的扎實推進,離不開有關部委以及全國各地黨委、政府的鼎力支持和通力協作;離不開各地通信管理局的認真組織與堅實推進;離不開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鐵塔、中國廣電等基礎電信企業的勇挑重擔與攻堅克難。“中央財政資金的支持,為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的推進提供了持續保障,國務院扶貧辦的指導讓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和脫貧攻堅結合得更加緊密。”朱剛強調道。
層層推進,久久為功。在全行業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年底,我國貧困村通光纖和通4G比例均超過98%,在全球網絡建設史上創造了“中國奇跡”,成為載入史冊的脫貧攻堅答卷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在此過程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特別是被追授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的中國電信云南怒江分公司辦公室(扶貧辦)副主任和曉宏、中國通信服務甘肅監理公司項目管理部主任楊立群,將生命定格在脫貧攻堅的征程上。
創新機制,一子落而滿盤活
四川涼山懸崖村、湘西十八洞村、寧夏中衛南長灘村、福建壽寧下黨鄉……從邊疆到腹地,從高原到海島,在祖國廣袤的土地上開展如此大規模的網絡建設,無疑需要一個科學、高效、強有力的工作機制。
“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創造性地形成了‘中央、地方、企業’合力支持農村寬帶建設發展的新模式,建立了對試點任務集中管理、實時監測、精準監督的新手段,激發了我國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新動能。”網絡發展處副處長陸洋用了三個“新”來介紹電信普遍服務機制。
試想一下,要在10余萬個行政村建設網絡,必須解決錢從哪來、誰建設、誰運營、誰驗收等一系列問題。站在今天的時間節點往回看,六批電信普遍服務試點的順利落地,證明電信普遍服務工作機制妥善解決了上述難題。然而在數年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在設計和制定電信普遍服務機制之初,一切并不容易。
2013年,國務院印發了《“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提出“完善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形成支持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寬帶發展的長效機制”。為了落實這一機制,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展開討論和研究,對偏遠地區農村網絡建設的成本進行測算。
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發展司的同志們深入農村調研,認真對比國外建設模式,反反復復論證,推翻了一個又一個方案,最終提出采用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的做法。2015年10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財政部創建了“中央資金引導、地方協調支持、企業主體推進”的電信普遍服務新機制,正式拉開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的序幕。
“電信普遍服務工作機制充分調動了基礎電信企業的積極性,用有限的政府資金帶動了企業的建設資金。”陸洋介紹,電信普遍服務三分之一以上的建設任務都在貧困地區,這些地區往往交通不便、人員分散,基礎電信企業網絡建設成本居高不下,回報率極低。相關測算顯示,很多地方的靜態投資回報期超過50年。“如果從企業自身效益出發,這些偏遠地區行政村的網絡建設很容易被‘落下’,但是有了電信普遍服務機制,引導企業‘在自己的盤子里肥瘦搭配’,在大力推進城市網絡建設的同時,必須保障農村尤其是貧困村的網絡建設。”
事實證明,電信普遍服務機制創新是成功的。在機制的有效指引下,基礎電信企業積極履行央企責任,大力推進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在一個個“極限地區”鋪光纜、建基站、架天線,將千千萬萬個信息閉塞、經濟落后的村莊連入現代數字社會。
搭建平臺,讓大數據說話
“請大家看看這張電子地圖,上面閃動著無數個小黃點,每一個小黃點就代表一個通了光纖的行政村。”在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期主辦的“電信普遍服務助力脫貧攻堅展”上,很多觀眾被講解員提到的電子地圖所吸引。原來,這是網絡發展處指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搭建的電信普遍服務管理支撐平臺的現場演示。
電信普遍服務管理支撐平臺,俗稱“點亮工程”,充分利用技術手段對試點工作進行集中管理。簡單來說,平臺讓電信普遍服務工作“可視、可管、可控”。一方面,平臺可以實時顯示試點行政村寬帶開通情況,對試點行政村寬帶網絡建設狀況進行精準管理。另一方面,平臺對試點地區寬帶網絡持續開展速率測試,確保了工程建設質量。此外,平臺還能夠準確識別國家建檔立卡貧困村信息,為網絡扶貧和精準脫貧提供有力支撐。
“建設這個平臺,我們的初心或者說目標十分明確,就是希望保障來之不易的電信普遍服務補助資金能夠落到實處。”陸洋表示,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落地之初,考慮到試點行政村數量龐大,且很多村子都地處偏遠地區、交通不便,如果單純依靠人力,效率低、成本高且只能核查少數行政村。因此,網絡發展處轉變思路,嘗試利用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搭建電信普遍服務管理平臺。
“平臺搭建的過程還是挺順利的,最難的工作其實是前期的全國行政村清單的摸底。”針對記者提出的平臺搭建難點所在的問題,陸洋回憶說,“行政村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當時全國并沒有一張完整準確的清單,我們只能基于國家統計局的初步清單,依托全國各地的通信管理局,組織當地的基礎電信企業‘下’到試點行政村一一核實。”
說到這里,網絡發展處的周國東頗有感觸。他表示,當時全行業在推進這個工作時遇到了不少挑戰。以少數民族地區為例,清單上村子的名稱是中文的,但是在當地,人們更習慣使用少數民族語言中的村名,需要派專人進行反復核對。而且有時候,在同一個地區,會有同音不同字的村名,也需要進行實地核對。“在這個過程中,各地通信管理局、中國信通院、基礎電信企業承擔了大量的工作,貢獻了重要力量。”他強調道。
就是憑借這種“較真”的工作態度,電信普遍服務管理平臺“摸底”出了一張準確度極高的我國行政村清單。基于該清單,基礎電信企業員工一旦完成了某行政村的光纖建設,就可以通過手機APP聯動光貓上傳數據,平臺核對數據無誤后就會在電子地圖上“點亮”這個行政村。“當然,我們還設置了很多保障機制,規避信息錯誤以及人為造假等因素,充分保障數據準確。”陸洋補充道。
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的有效推進,還離不開細致的督導。在過去的幾年中,工業和信息化部領導多次實地調研、檢查相關工作。“調研檢查中,領導要求大家盡量去偏遠、艱苦的地方,這樣才能真正驗證電信普遍服務工作的實效。”周國東如是說。
201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工作組赴新疆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達布達爾鄉熱斯喀木村,調研當地農村網絡建設情況。“從北京到這個村子,用了近兩天的時間,中間換乘了一次航班,下了飛機后還要驅車近10個小時才能抵達。其中,很長一段公路沒有硬化,都是碎石,兩輛車相繼爆了胎,村里也沒有酒店,晚上大家臨時找了個地方借宿,睡的是上下鋪。”陸洋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段難忘的經歷。而就是在這樣極為偏遠的邊境村,光纖網絡順利通達,村子里也有了4G信號。
今天,脫貧攻堅戰已取得全面勝利,網絡扶貧工作也取得了驕人成果。對于下一步工作,朱剛表示:“我們將持續推進電信普遍服務工作,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不斷提升農村及偏遠地區信息基礎設施水平,讓廣大農民在‘用得上’‘用得起’網絡的基礎上,‘用得好’各種智慧應用,享受數字鄉村新生活!”